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

鏞鵝來說甘飯館

《鏞記》爭產分家這一件轟動的新聞,相信我不用再在此多說了。而就這一次的家族悲劇,把馳名海內外的《鏞記》打散了,搞到現在的《鏞記》,已大不如前。

說明了是分家,甘大少的兩個兒子用別的名字,分別在外另起爐灶,繼續甘氏的燒鵝傳奇。而是日,我同一眾飲食好友,就來到位於天后水星街的《甘飯館》一試,回味一下舊《鏞記》的精彩味道。


《鏞記》,是一間樓高三、四層的大型食肆,而《甘飯館》的細小地方,比起《鏞記》地下的燒臘部更小。不過,其樣子算得上是骨子,地方雖細,但一點也不覺得迫。

這一個事先安排好的飯局,一切來得很快,齊人坐好,準備好就立即有馳名的溏心皮蛋出現了。由老伙記親自端來,而且是去慣《鏞記》二、三樓的朋友們之熟識面孔,在此時,的確是多了幾分的親切。

說回皮蛋,味道同感覺就一切食舊,香滑而且濃濃的蛋黃心,起碎花而且帶爽口的,每半隻皮蛋,每半隻都甜入心頭。



先來兩個前菜,而且一看就知道,兩者都是前《鏞記》特色的名物。首先是脆皮燒腩仔,黠芥辣,自然地好食,不點辣就真真正正地感受到燒肉的真正肉香,而且,最重要的皮,入口酥化香脆,脆得黎,在口中的感覺是帶粉的,油脂在咬破皮的一刻滲出,可是香口。



另一個前菜是生煎肝腸,肝腸就是我們慣常叫的膶腸。據說《鏞記》的臘腸、膶腸是自家製的,相信《甘飯館》的臘腸、膶腸也是,而且食落也有與別不同的感覺。用上了正宗的鵝肝去製腸,入口奇香,腸的肝油由底下的麵包全接收,油香感十足。



前菜未食完,就立即到了主菜時間。而且,一開場就來了名物,是已經不能再用《鏞記》做招牌的《甘牌燒鵝》。

《甘牌燒鵝》,單是鵝的肥美程度,已經令全檯人稱讚,吃入口,不單只是肥,鵝肉極厚也是令人食得開心的表現,再開心的,昆碟底的鵝汁,鵝的味道,鵝的精華,每一點、每一滴都保留,令到鵝肉更加之香口。我拿了骴附近的厚肉,那一部份充滿了皮下脂,充滿了鵝油香,再加上皮脆,美味無比,而且這鵝的感覺,比起我當年在《鏞記》二樓食過的更香。



窩貼明蝦,也即是蝦多士,以原隻蝦鋪平在多士上炸,是古早味的食法,入口的蝦味濃烈,多士帶著濃濃的蝦味道,而且很脆,極香口的炸點,中外人士都歡喜。



紅燒玉蘭,也是一個古法的菜式。這是把灼熟的芥蘭放底,再用三絲打一個茨,味道帶點濃,入口帶著芥蘭的甜,也有肉絲的香味。小時候在外吃飯,也曾經食過類似的菜式,這是香港和平後,物資不豐富,想食肉但又俾唔起錢時,就這樣肉絲加菜,已經很滿足。



桂花炒魚肚,是一個很考炸功的菜式,因為,要把魚肚、蛋花同桂花炒都鬆化爽口,在一般家庭式爐頭的熱力火力,是炒不出來的。這一個桂花炒魚肚,爽口兼入味,好味到可以說是不得了。



咕嚕肉,是一個中外人士都喜歡的中國食品,甜甜酸酸的,向來都惹味得很。這一次是以山渣打漿而炒成的山渣咕嚕肉,入口的口感雖然同一般的咕嚕肉無分別,但咕嚕汁就帶有潤喉而且甜美的山渣味道,比起一般的甜酸醬、麥芽、士多啤梨等,更加之好味,而且最重要,是用上了山渣,入口不覺上火。



好多人見到大大條的石班魚,都只會想到清蒸,而《甘飯館》就來一個老式炆海班給我們,是把魚炸一炸走油後,再回鑊炆。很得別,魚肉並沒有因為炆煮而變得老,變得柴,再加上一個濃烈味道的汁,這樣食法感覺十分之惹味香口。



鵝汁炒飯,用上了肥美香口的鵝汁來撈飯,已經是美味萬分,而這一次卻把鵝汁與飯一起香炒,令每一分的汁都能夠緊緊地沾在飯粒之中,入口,不是豉油與雞蛋的咸香,這是燒鵝鵝油及其肉汁的奇香。



飯後的甜品是陳皮紅豆沙,香滑多沙而且極甜美,非常之好的一個中式傳統糖水。



格局保留不到,但味道、服務、菜式都是甘老大的真傳,在這兒用餐,在食物上,的確與甘老大掌權時的《鏞記》無別。食物水準高,惟是地方不夠好,不過,也就是地方細,難訂位,才顯得《甘飯館》的特別。

且看看明年的香港/澳門米芝蓮,會否拉《甘飯館》上榜.....

餐廳名稱:甘飯館
地址:天后水星街5號海興大廈地下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